地方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2 苏州市项目化推进“智改数转”模式提升“苏州制造”品牌价值

时间:2022-03-28

一、案例简介

苏州是工业大市,为深度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制定“智改数转”工作方案,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市1.2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其中97%以上为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带动全市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二、具体举措

(一)统筹谋划部署,协同推进“智改数转”项目任务

一是建立高效推进机制。建立月度跟踪季度调度制度,由市领导牵头,召开季度调度会和半年度推进会。工信系统按照“一号工程”要求,坚持“四清两快”标准,细化落实2021年5000个“智改数转”项目任务指标。全市形成了市、县级市(区)、镇(街道)联动,政府、机构、企业协同推进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是出台企业转型标准。通过大量调研、论证工作,编制发布《苏州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准》,围绕战略、管理、产品、人员、运营五个维度,将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定为至五个等级。根据企业填报的数字化转型能力评定问卷,个性化定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案,提供针对性数字化咨询服务。

三是持续加强政策宣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宣贯,营造转型氛围,不断扩大“智改数转”工作“朋友圈”。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连续聚焦苏州“智改数转”工作,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该市工作情况。

(二)强化政策扶持,不断引导企业加大“智改数转”投入

一是贴息奖励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创新出台贴息奖励政策,市、县级市(区)两级累计给予不低于2%的贷款利息补贴,极大降低了中小企业改造转型成本。推出企业“智能制造贷”,兑现有效投入奖补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

二是免费诊断释放企业改造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大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把脉问诊”。2021年以来,各地开展多样化诊断服务,320家企业已完成年度市级第一批智能车间(工厂)诊断,市级第二批诊断服务项目正在实施,各地的诊断项目相继完成或正在验收。

三是示范引领带动企业参与转型。2021年新增“灯塔工厂”3家、累计达5家,占比全国1/6。新增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5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15家,评选出273个年度市级示范智能车间。通过对各类试点示范企业给予奖励支持,组织中小企业相关人员参观学习,带动企业参与转型,实现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

(三)深化输出赋能,持续拓展“智改数转”覆盖领域

一是加速标杆企业技术服务输出。加速“灯塔工厂”和首批30家市级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技术服务输出,鼓励企业应用智能装备和数字化软件,指导帮助产业链中小企业形成解决方案、打通生产数据、优化运营管理。

二是强化平台服务商赋能增效。积极对接华为、阿里、腾讯、百度等头部企业,落实相关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全国15大双跨平台已有12家落户苏州,2021年以来,相城区引进浙江蓝卓,吴江区落地工联院江苏分院和海尔卡奥斯,55家企业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资源服务池,实现省级“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在各县级市(区)全覆盖。

三是推广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在设计、生产、服务等环节应用。建成上线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3个,数量全省第一,5个综合型节点和8个行业型节点覆盖了日化、汽车零部件、医药、环保、压铸等多个优势产业。累计接入企业1761家、其中中小企业约1200家,标识注册量37.8亿条,标识解析量31.6亿次。

(四)夯实基础保障,努力完善“智改数转”服务生态

一是快节奏推进5G建设应用。建立市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的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优化基站建设行政审批流程,制定推进融合应用的实施方案,为产业园区、企业提供广覆盖、高质量的网络支撑。加大对基站建设考核奖励力度,2021年累计兑现奖励资金1.08亿元。

二是深层次推动企业上云。持续实施互联网“进工厂、入车间、联设备”企企通工程,全市在用数据中心38家、在建29家,总设计机架近40万架。通过“一企一档”、“一链一档”模式,提供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云制造、云服务。

三是系统化提升安全防护能力。落实市政府与360公司合作协议,打造“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监测预警中心”。发布《工业信息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指南》,开展“网安2021”苏州行动和工业网络安全在线监测,鼓励安全服务机构创新安全产品和方案设计。

三、工作成效

(一)全面推动项目建设

全市各地均配套出台支持政策,召开推进工作大会。开展各类政策解读会218场,受众3万多人次,举办小家电、机加工和航空航天等行业对接活动6场,组织台资、内资等1000多家企业参加的专题交流活动12场。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8160个、涉及中小企业近4000家。其中,企业上云项目1261个、示范标杆项目470个、管理基础能力提升项目528个、智能制造诊断项目1559个,2731个智能化数字化转型项目已完成投资额722亿元,改造项目投资额完成率达76.2%,其他项目完成率达70.3%。

(二)带动企业加大投入

各项政策举措极大提高了企业“智改数转”意愿,全市销售收入百强企业70%以上参与改造转型。累计41家银行参与“智能制造贷”合作,305家企业签订了智能化专项贷款,授信总额达211亿元,实际发放52.08亿元。年度支持有效投入奖励资金6.3亿元,带动151家企业技术改造投资90.9亿元。首批320家诊断服务企业智能化改造投资达81亿元,新增工业机器人2610台。

(三)持续拓展覆盖领域

组织200多家企业走进“灯塔工厂”交流学习,纬创资通成立纬绩智能科技,输出“灯塔工厂”经验,博世已在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行业服务客户超120家。沙钢、永钢、亨通、盛虹等内资领军企业分离软件、信息等业务,成立专业机构,走出厂门提供解决方案和转型服务。沙钢高科2021年前三季度技术服务输出收入超8000万元,康力电梯、博众精工等平台已服务中小企业超400家。2021年首次发布的“全国县域工业互联网发展指数”排名中,4个县级市(区)均进入前十,其中昆山、张家港位列第一、第二。

(四)扎实打牢转型基础

累计建成基站2.5万个(仅统计室外宏基站),覆盖率达到75%,实现各中心城区、重点产业园区、交通枢纽等重点热点区域全覆盖。启动融合应用项目817个,400多家中小企业参与试点;38个项目获评省级典型应用场景和优秀案例,居全省第一。新增中小企业星级上云超1000家,累计创建省五星级上云企业69家、四星级953家、三星级2343家。39家企业获得工业信息安全服务试点、星级支撑企业称号,207家重点企业完成工业信息安全评估、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