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登录
| 官方微信
所在位置: 党史学习 > 重大战役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时间:2021-04-07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精彩、最惊心动魄的军事行动,也是一曲前无古人的绝唱。


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21日,蒋介石发现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由会理地区北上后,判断中央红军“必谋在雅安附近”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即给驻重庆行营参谋团主任贺国光下达手令,着重强调:我们此时的主要战略:一是防止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二是防止中央红军西进西康。并说:现在不必防红四方面军东向,而应防其“南下”策应中央红军北上。他还狂妄断言:红军过得了金沙江,过不了大渡河。他认为,红军一定会做“石达开第二”,重演历史的悲剧。他要求贺国光命令川军第五路军、第三路军主力限期向邛崃、懋功(今小金)、宝兴一带移动,而名山、芦山、天全、雅安一带应急派部队布防,阻止红四方面军南下。同时,命令薛岳部迅速渡金沙江北上,并在川康边防军的配合下,围歼红军于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砻江以东地区。

但是,蒋介石万万没有想到,毛泽东不是石达开,中国工农红军也不是太平军。

中央红军在彝族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下,顺利通过了彝民聚居区域,抵达大渡河岸边。

大渡河,位于四川西部,古称沫水,是岷江最大支流,两岸都是横断山脉,崇山峻岭。在安顺场渡口,河幅有300多米宽,水深30米,流速每秒4米。河底乱石嵯峨,旋涡无数,俗称竹筒水,可以让鹅毛沉底,即使水性好的人也无法泅渡。由于水深流急,不易架设浮桥,船横渡时,要先牵引到上游2里许,放船后,需要经验丰富的艄公掌舵,十余名船工篙橹齐施,与急流形成一股合力,才能使船体沿着一条斜线驶到对岸。对岸渡口有石阶,如对不正石阶,碰到两侧石壁上,则船毁人亡,十分凶险。

然而,英雄的红军是无所畏惧的。红1军团第1师第1团接到强渡大渡河的命令后,立即从距大渡河160多里的一个村庄冒雨出发,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于5月24日抵达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一举歼灭守军2个连,缴获渡船1只,控制了近百户人家的小镇子安顺场渡口。

当时,团长杨得志和政治委员黎林等顾不上休息,急忙找老乡了解情况。根据老乡介绍的情况,他们于5月25日决定强渡大渡河。

25日上午9时,1营2连连长熊尚林带领16名突击队员,跃上了那唯一的渡船,在炮火的掩护下,像箭一般地驶向对岸,在国民党军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大渡河防线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但是,红军虽然在安顺场强渡成功,而此处水深流急,却不易架桥,找到的4条渡船,只有1条是好的,其余3条尚需修理。全军数万人马,要在几天内靠仅有的几条渡船由此全部渡过大渡河是不可能的,而且此时尾追的国民党中央军薛岳部已过德昌,正向大渡河昼夜赶来,情况十分紧急。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于5月26日中午时分赶到了安顺场。他们了解了情况后,果断决定红军沿大渡河两岸赶向安顺场以北约320里的泸定桥。毛泽东说:“我们分兵两路,1师和干部团在这里渡河,为右纵队,归刘、聂指挥,循大渡河左岸前进;林彪率1军团2师和5军团为左纵队,循大渡河右岸前进。两岸部队互相策应,溯河而上,夺取泸定桥。军委纵队和其余部队从泸定桥过河。”


飞夺泸定桥

飞夺泸定桥,是中央红军长征中又一精彩的军事行动。

从安顺场到泸定桥一共有160多公里的路程,且多为崎岖的山路,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行走十分困难。

担任左纵队开路先锋的是红1军团2师4团,红4团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在长征中,它多次担负开路先锋任务,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27日拂晓,在团长黄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下,在“和敌人抢时间、和敌人赛跑,坚决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的口号下,他们从安顺场出发,沿着大渡河西岸,向泸定桥飞奔,沿途多次击溃川军的拦阻,昼夜兼程。红4团第一天行军40公里,28日清晨,新的命令传达下来,要求红4团在29日之前攻占泸定桥,这意味着红4团必须在一天之内走完120公里路程。

接到新的命令后,红4团立即开始跑步前进,一路边打边跑,硬是克服了暴雨天气、体力不支、缺乏食物补给等诸多不利因素,完成了一昼夜急行军120公里的壮举,最终于29日早晨6点钟按时赶到泸定桥,并攻占了泸定桥西桥头。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是中国著名的铁索桥之一。它扼川康要道,座落于群山环抱之中,横跨于奔腾咆哮的大渡河上。桥长100米、宽2.8米,由13根铁索组成。桥身铁链9根平行系于两岸,上铺木板,以作桥面;桥栏左右铁链各两根作为扶手,人行于上,摇摇晃晃,险要异常。泸定桥的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城内驻有川军第4旅第38团一部,旅部在泸定城南的冷碛地区,另有2个旅正向泸定城增援。在红军到达前,守桥的川军已将铁索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13根铁链横在大渡河上,形势十分险恶。

29日16时,红4团经过紧张地准备,发起夺桥战斗。全团司号员集中在一起吹响冲锋号,轻重火器一齐开火,由第2连22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的突击队,在连长廖大珠率领下,冒着国民党军的密集火力,攀登着悬空的铁索链,向对岸冲去。第3连指战员在连长王有才的率领下,每人扛着木板,跟随在突击队后面,一面铺桥,一面前进。

当突击队接近对岸桥头时,守桥的国民党军在东桥头突然点起冲天大火,企图阻止红军前进。但是,英雄的红军突击队员面对熊熊烈火,毫不畏惧,勇往直前,胜利地夺取了大桥,迅速歼灭了守桥的国民党川军,并掩护后续部队攻占了泸定城,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的通道,再次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5月30日凌晨两点,刘伯承和聂荣臻进入泸定城。他们不顾鞍马劳顿,坚持要去看看泸定桥。杨成武提着马灯,陪着两位首长从桥东走到桥西。刘伯承对每根铁索甚至铁环都看得十分仔细,好像要把整个泸定桥印在脑海里。当他从桥西折回桥中央时,停住了脚步,扶着桥栏,俯视着大渡河翻滚咆哮的激流,着力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后来,聂荣臻回忆说:“当时棋势虽险,我军终于取得成功。确实来之不易,但也决非偶然。我们和国民党的斗争,常常是棋高一着,出敌意外。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有敌人根本不能和我们相比的政治素质和以劣胜优的机动灵活的战术素养,特别是我军指战员那种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中国革命的伟大的牺牲精神,所以有时能绝处逢生,再开得胜之旗,重结必胜之果。”

6月2日,中革军委为了表彰红4团和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飞夺泸定桥的功臣,除了颁发一面奖旗外,还给22名突击队员,以及团长、政委每人发了一套印有“中革军委奖”字样的列宁服,一支钢笔,一个日记本,一个搪瓷碗,一双筷子。这在当时已经是最高的奖赏了。

从此以后,泸定桥永远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闻名于天下。





  来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