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
时间:2021-04-12
徐特立(1887-1968),又名徐立华,原名懋恂,字师陶,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
1905年春,徐特立考入宁乡速成师范学校一个学制为4个月的速成班,受到了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毕业之后,徐特立抱着“创造有利于国家民族的事业”的奋斗目标,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姜济寰、何雨农一起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这时,他“已决定为社会服务”,“希望一家之困难,随整个社会解决而解决之”。辛亥革命爆发后,徐特立积极支持革命,后被推选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由于议会内部争权夺利、背叛人民,徐特立愤然辞职,回到教育界,希望“用教育来改革人心”。
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1919年9月,42岁的徐特立在“英文只能拼音,法文一字不识”的情况下,前往法国勤工俭学。这期间,他还到德国、比利时考察教育,直到1924年7月才回到祖国。
回国后,他的教书所得已十分可观,“在湖南高等师范教课,一点钟可得银洋三元,在湖南一师是一点钟一元”。丰厚的收入并不能解决思想上的困惑,中国该往哪里去的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徐特立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那时我想赶走敌人是后一辈人的事情了,我这一辈子是看不到富国民强了,我只有尽心教育青年一代,将来依靠他们救中国,为穷人做好事”。
1926年冬至1927年春,随着北伐战争胜利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迅速在全国兴起。在毛泽东建议下,徐特立回到五美乡调查农民运动。如火如荼的工农运动让徐特立认识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他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信仰再也没有发生改变。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疯狂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面对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年过半百的徐特立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他总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成为全党自我牺牲和艰苦奋斗作风的模范”。
新中国成立之初,徐特立已是72岁高龄的老人,在常人看来似乎可以坐享清福、颐养天年了,然而他并没有丝毫懈怠,而是坚守初心,尽心竭力地投身新中国建设。自新中国成立到徐特立逝世的近20年中,他以身作则、勤勉奉献,为中国教育事业做了大量工作。
进入北京后,徐特立继续担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他依然保持革命年代的工作劲头和学习状态,“每天坚持8小时工作制,开会、作报告、写文章,忙个不停;他孜孜不倦地批阅和草拟文件,翻阅的文件资料往往是几种以至数十种,严肃谨慎,一丝不苟”。为了鞭策自己,他还制定了一个20年的学习与工作计划,作为晚年的奋斗目标。在繁忙工作之余,他挤出时间学习中共党史、中国古代史、民族史,研究语言和逻辑学等,写下许多教育论文,论述马列主义教育理论,阐明和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1968年11月28日,徐特立与世长辞,享年91岁。逝世前,他留下遗言:过世后,把遗体献给医学科学部门。徐特立逝世后,毛泽东在审定悼词时亲笔加上“光荣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伟大的一生”,高度赞扬了他不平凡的光辉业绩。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